高效
只是一个默认分类

懒惰和拖延的4个原因和4个解决办法!

在对待懒惰和拖延这件事情上,我们的应对策略经常是一边自责一边拖延。总之,就是想上进,但行动上无法完全地上进,又不愿彻底地堕落,就这样拧巴、矛盾着。

一、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懒惰和拖延呢?

1、外界太多的诱惑

诱惑会让我们变得目光短浅,情不自禁的“享受舒服”。仔细回想一下,你会发现:我们大部分人的拖延其实都和网络有关,因为网络具有很大的诱惑性,让我们不知不觉就身选其中。

2、压力带来的恶性循环

过大的压力会让我们不愿面对现实,最后选择逃避。我们都说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没有压力人就会变得懒散和拖延。事实上,压力和动力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拱形曲线。当压力强度在曲线转折点的那个最佳值上,人的潜能最容易被激发,压力最能创造动力。但是过了这个值以后,压力会产生更多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当我们自觉无法应对压力时尤其如此。处理这些负性情绪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力和心理资源。于是我们陷入了这样的怪圈:压力越大,我们越需要时间和精力来放松。可放松后回头一看,原本就很紧迫的时间又消失了些,压力更大了,只好继续放松。压力和拖延就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

3、对未来形势的乐观估计

过于乐观的心态会让我们把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想的太容易,然后习惯性地找借口放一放。比如:今天心情不好、琐事太多,现在做效率太低了,等晚上、明天再说,那时我的精力应该会很好,应该可以很轻松搞定。可事实是,最后要么没完成、要么完成的质量很差。

4、挫败感带来的心理负担

面对失败,有的人会越挫越勇,有的人则会开始怀疑自己,带来心理负担,要么一蹶不振或放弃,要么逃避或拖延。比如,看到一本评价很好的专业书籍,刚好你也需要它,然后你就信心满满的买了,结果看了一小部分,就看不下去了(可能因为内容晦涩难懂、可能因为枯燥......),就觉得自己不行,不是这块料,然后就放弃了(或者一直把他放到自己要读的书单中,结果一拖再拖,迟迟没有去阅读)。

二、如何才能让自己不懒惰、不拖延呢?

1、首先,要学会躲避诱惑

大部分人的意志力都是薄弱的,所以很难挑战诱惑,既然不能战胜它,那我们就“躲”着它吧。比如:把游戏卸载了(这样至少可以控制你习惯性的打开游戏的次数);要做事的时候就把手机调成静音(或者直接暂时关机);有事要做的时候远离环境太嘈杂的地方,如宿舍、客厅灯地方。

2、制定目标,然后把目标清晰可视化,制定出具体的行动计划

具体清晰的目标和计划,会给我们一定的方向性和引导性,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有的放矢。

什么叫做“清晰可视化”?举个例子:早睡早起、养成读书的习惯、变得成熟、变成一个英语学霸、升职加薪......这些都是一些基本没用的“模糊的”目标。只有把这些目标具体化,同时有考量标准,这样的目标才更有效果,比如:早上七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这一周读XXX这本书,每天训练一篇英语阅读理解等等。

相较于模糊、宽泛的目标,越是具体、有标准的目标,执行和完成的可能性越大。所以一定要学会具化和分解目标。

3、学会给任务排序,避免被那些紧急而不重要的事牵着鼻子走

这里的排序,主要是学会区分那些“紧急而不重要和不紧急但重要”的事情。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习惯性地去做那些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但这件事做完了,你可能已经没时间或没精力做那些不紧急但重要的事情了。

比如,你本来准备接下来看两小时书的,可刚准备开始或已经在进行中,朋友就约你打牌,这个时候,看书就是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打牌就是紧急而不重要的事。一旦打起牌来,那一般就是好几个小时的时间,打完想再看书就基本没戏了,久而久之,重要的事基本没做,尽瞎忙、瞎混了!

4、给任务,特别是“休息”设置一个截止时间

学会为每次的学习、任务、休息设置一个截止时间。这样既可以保证做事的效率,同时可以避免“一直学习或工作的苦恼心理”和“玩得太开心、闲的太舒服,而忘记了正事的情况”。

对于特殊时间段或重要的事情,最好是有一个“铃声提示”。比如,晚上9点该看书了,备忘铃就响起提示你;11点该睡觉了,手机就自动关机(避免躺着玩手机,一玩就不可收拾)。


如何做到高效沟通

步骤一 事前准备

发送信息的时候要准备好发送的方法、发送的内容和发送地点。我们在工作中,为了提高沟通的效率,要事前准备这样一些内容:

1.设立沟通的目标

这非常地重要,我们在与别人沟通之前,我们心里一定要有一个目标,我希望通过这次沟通达成什么样的一个效果,那么就要设立目标是我们沟通。

2.制定计划

有了目标要有计划,怎么与别人沟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3.预测可能遇到的异议和争执

4.对情况进行SWOT分析

就是明确双方的优劣势,设定一个更合理的目标,大家都能够接受的目标。

那么在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第一点是事前准备,这是我们在沟通过程中第一个步骤;要准备目标,因为我们在工作中往往会不知道目标是什么,当我们在沟通之前有了一个目标时,对方肯定也会有一个目标,双方能够通过沟通达成一致协议。完成这个步骤一定要注意:在我们与别人沟通的过程中见到别人的时候,首先要说:我这次与你沟通的目的是什么。

步骤二 确认需求

确认需求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提问。第二步是积极聆听。要设身处地的去听,用心和脑去听,为的是理解对方的意思;第三步是及时确认。当你没有听清楚、没有理解对方的话时,要及时提出,一定要完全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作到有效沟通。

沟通中,提问和聆听是常用的沟通技巧。我们在沟通过程中,首先要确认对方的需求是什么。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就无法最终达成一个共同的协议。要了解别人的需求、了解别人的目标,就必须通过提问来达到。沟通过程中有三种行为:说、听、问。提问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沟通行为,因为提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多更准确的信息,所以,提问在沟通中会常用到。在开始的时候会提问,在结束的时候也会提问: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问在沟通中用得非常地多,同时提问还能够帮我们去控制沟通的方向、控制谈话的方向。现在我们就看一下,在沟通中,我们问的问题应当怎样去区分。

步骤三 观点——介绍FAB原则

阐述观点就是怎么样把你的观点更好地表达给对方,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就是说我们的意思说完了,对方是否能够明白,是否能够接受。那么在表达观点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FAB的原则。FAB是一个英文的缩写:F就是Feature,就是属性;A就是Advantage,这里翻译成作用;B就是Benefit就是利益。在阐述观点的时候,按这样的顺序来说,对方能够听懂、能够接受。

步骤四 处理异议

在沟通中,有可能你会遇到对方的异议,就是对方不同意你的观点。在工作中你想说服别人是非常地难,同样别人说服你也是非常地困难。因为成年人不容易被别人说服,只有可能被自己说服。所以在沟通中一旦遇到异议之后就会产生沟通的破裂。

当在沟通中遇到异议时,我们可以采用的一种类似于借力打力的方法,叫做的“柔道法”。你不是强行说服对方,而是用对方的观点来说服对方。在沟通中遇到异议之后,首先了解对方的某些观点,然后当对方说出了一个对你有利的观点的时候,再用这个观点去说服对方。即在沟通中遇到了异议要用“柔道法”让对方自己来说服自己。

步骤五 达成协议

沟通的结果就是最后达成了一个协议。请你一定要注意:是否完成了沟通,取决于最后是否达成了协议。

在达成协议的时候,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感谢

善于发现别人的支持,并表示感谢

对别人的结果表示感谢

愿与合作伙伴、同事分享工作成果

积极转达内外部的反馈意见

对合作者的杰出工作给以回报

◇赞美

◇庆祝

步骤六 共同实施

在达成协议之后,要共同实施。达成协议是沟通的一个结果。但是在工作中,任何沟通的结果意味着一项工作的开始,要共同按照协议去实施,如果我们达成了协议,可是没有按照协议去实施,那么对方会觉得你不守信用,就是失去了对你的信任。我们一定要注意,信任是沟通的基础,如果你失去了对方的信任,那么下一次沟通就变得非常地困难,所以说作为一个职业人士在沟通的过程中,对所有达成的协议一定要努力按照协议去实施。


最高效的学习方法其实只有四个字

最高效的学习方法其实只有四个字

一、几个触动我的案例

了解我的伙伴都知道,每个周二都会无偿为大家答疑(那个活动叫做打倒纸老虎),要知道我一个案例收费已经到了2580元,但是我还会免费答疑,关键是为了进行刻意训练,快速解决他人的问题。最近呢,出现了几个问题,大约是这样的:

  1. A说自己的习惯总是无法养成,总是失败,遇到困难和失败就会停止习惯养成,本来说好的30天的习惯养成,最后只搞了3天、5天。不知道应该如何解决。

  2. B说自己特别拖延,明明知道一件事情非常重要,可是就不去做,然后一拖再拖到了截止时间,草草搞定、质量低下,不知道怎么搞定自己的拖延症。

  3. C说自己掉入到游戏中和电视剧中就没有办法自拔,有的时候一定到了深夜一两点了,明明第二天有重要工作,但是还是迫不及待地要把电视剧看上几集。

这些案例是成长者常常遇到的问题,由于我也会带着一些伙伴思考,很多伙伴就会给出这样的答案:

  1. 习惯失败了的话,要多设定点奖励和惩罚机制;习惯失败了就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要养成习惯……

  2. 拖延嘛,就是自己太完美主义了,能不能把目标降低一些啊~

  3. 把手机里面的游戏卸载嘛,如果是电视剧,就把遥控器放在外屋嘛!

好了,先不说这些答案是否有效的,您有没有发现一点: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有的甚至有无数的解决方案,那如果是一个新手,要如何面对这么多可能的方案呢?是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要换一个方案才行呢?

问题解决是这样,那么,学习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呢?每学一个新东西,就要从0开始呢?

二、高效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上面问题的答案,其实很明确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学习效率比别人高呢?我将我自己的方法略作整理,给出四个字就足够了:本质导向,这就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来看看用本质导向解决上面三个问题是怎么做的吧。

  1. 习惯失败,是因为大象遇到困扰了,在TMBRT中找寻到底哪里出问题了?

  2. 拖延,很有可能是大象想要的太多了,为了防止伤害所以自己站住不动了。

  3. 被无意识地带动,通常是大象趋利避害的原因,在刺激和回应之间有意识即可。

看看,每个问题的答案中都出现了大象,咱们先不说大象是什么,但是有一点能够知道:如果我们了解了大象是什么,那三个问题都解决了呢。所以,只要学习一个知识点,就可以解决三个或者更多问题,对比起来是不是高效很多了呢?更何况,如果懂了大象之后,远不止解决三个问题,凡是行动类的问题都解决掉的!

到底什么是高效率呢?我有这样一个公式:

效率 = 有用功 / 总功 * 100%

想想看,如果我们只学一个东西,也就是总功只有1,但是解决问题解决得越多,效率就会越高。所以,如果总功保持稳定的话,效率至少会保持不变或者持续提升。而本质导向就可以让总功保持最低,学一个就可以让自己不用再学了!

三、本质导向的技能怎么样才能获得?

本质导向如果简单的话,那每个人都学会了,这个技能本身就很难,需要有若干基础技能做辅助才可以。根据我的经验,我给出获得本质导向的几个必备要素:

  1. 澄清概念。任何事情必须要澄清概念,否则很容易出现“主要是……”的笑话(有一天我讲课,一个基督教徒给我说,如果不相信主,就不要说主要是)。概念这件事情别看简单,但是真正去澄清概念的人少之又少,我特别推荐我的团队内部的伙伴去把概念说清楚,曾经我让马博士去做一个自己的概念wiki,把每个概念的边界都说清楚。关于概念,我给出对我影响很大的资料:《批判式思维》、《如何阅读一本书》、李笑来老师关于快速构建阅读系统的分享。

  2. 持续抽象。概念本身就是一种抽象,它其实是用尽可能少的文字来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持续对概念进行再次抽象,形成更高的抽象级别,来更好地理解。比如本例提到的三个问题,我就可以抽象成习惯、拖延、无意识行动问题,那么,还可以继续抽象成为行为问题,再找出动机的原因。抽象层次越高,所可以覆盖的信息面越广,越有利于后续的逻辑演绎。

  3. 概念关联。随着事物不断地抽象高度,就会形成几个相同的词汇,如果词汇完全一致,那么就可以关联在一起,就把两个具体事物在概念层级打通在一起了。这其实就是逻辑方法中的归纳总结方法。

  4. 演绎训练。当拥有了本质之后,就要进行演绎训练,也就是把自己掌握的概念、方法应用到其他领域并进行验证,如果验证通过的话,说明这个本质可以在另外一个领域中使用,而自己不需要再学习新的内容就可以完全了解甚至掌握一个领域了。(我特别喜欢阳志平老师关于时间源头的概念,我们不断奔向时间的源头,然后我们可能只掌握几个信息源,但是遇到全新的信息,自己只要看一遍就都能懂,那就是本质导向了)

所以,总结一下本质导向的方式,其实就是不断归纳总结形成一个更高抽象层级的概念,然后再使用演绎的方式去不断验证。刻意训练这个过程即可,三年必有小成,五年基本可以随意应用了。

四、我觉得这样学习好困难啊怎么办?

我确实给他人推荐本质导向的学习方法之后,他们会觉得很难,尤其是那些小白(更多的是自定义自己是小白,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在舒适区中),他们会认为这种学习很困难,因此放弃,最终选择一些简单的去学学,或者什么都不学了。

关于这种状态,我觉得我的积累不够,不想给出我的建议,但是我想引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说法:

  • 学习到底要学什么?一定要去学习那些自己不懂的,甚至越难理解,说明作者的水平越是超越自己(前提是拥有分析阅读的能力),真正要学的就是那些看上去就难以理解的东西,因为它将大幅度拉升自己的水平。

  • 到底要跟谁学?要学那些水平远高于自己的人,我经常推荐小伙伴去读读哲学、几千年老人家的作品、大师的话,而不是去听市面上那些搞营销的、体验式的或者被热情所感染的活动,那样,真的太慢了。

但是,希望读者更能够批判式地去思考,在学习速度这件事上,我的价值取向是:用最佳的方式更快地让自己提升,所以,快速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如果你的学习目的并不是为了快速提升自我,也完全可以忽略我的观点。不过,只要我表达观点,我就会全力支持本质导向类的学习方式。

五、最后我要给点学习建议

说了很多了,适当地收敛回来,把一些经验整理如下:

  1. 我目前学习方式是参加商业机构的付费培训,快速掌握本质和框架。谁讲的内容更贴近本质,我就去听谁的,所以,我会特别关注商业机构的培训说明,如果只是一味地用文案打动人,我是不会去考虑的。

  2. 讲本质的培训和教育,通常并没有那么容易理解,因为教育者的水平通常远高于自己,否则他们也不敢讲本质的事情。正如我第四条里面说的那样,到底要学什么?有的时候就是要学习那些看上去无法理解的东西,辅助以分析阅读、刻意训练,自己提升速度会远比那些简单、理解轻松的知识要拥有更高价值。

  3. 给那些本质导向的人更多的宽容。能够讲到本质的人,通常都是专家,专家和产品经理是不一样的,专家通常为了自己的精专而骄傲,讲法上不太考虑用户体验;而产品经理有的时候就关注用户的感受,只要用户开心了就行了。所以,听本质导向的人讲课,不要太苛刻,关键是把内容听懂,比如说阳志平老师,讲课水平不能恭维,但是他的本质导向却很厉害!

  4. 付费才是关键!没有人生来就能抓住本质的,就说抽象概念、归纳演绎估计就需要将近十年的训练才能练成,让对方把本质说给自己听,还要让自己没有理解难度一下子听懂,那我们到底得付出多少代价啊!要知道,能花钱解决的问题肯定不是问题,所以,有付费的赶紧去参加吧,其实,很便宜的!

好了,最后我想送给伙伴们一个建议,如果现在暂时做不到本质导向,那也要先有这个意识,慢慢地,它就会来到你的身边!

如何变成一个高效学习的人?

许多读者在后台留言中抱怨:“自己离开学校以后,学习能力就下降很多。过去学语言或是软件技能感觉很轻松,但是现在变得很吃力。也许真的是因为过了‘学习的最佳年龄段’了吧。”

人们往往有类似的想法,认为只有孩子才适合学习,成年之后,人们就逐渐丧失了学习能力。但研究教育的专家Ulrich Boser(2017)指出,这是一种误解,成年人依然可以高效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之所以成年人会觉得学习变得力不从心,是因为没有掌握合适的方法。在学习生涯中,人们普遍对学习“学习的方法”不感兴趣,并使用非常低效的学习方法,比如反复阅读材料。而成年之后,人们不得不将许多时间分配给学习以外的事,导致觉得花费很多日子还是学不会一项技能。

为了帮助大家更快速、有效地学习。今天,我们为大家导读Boser在新书《学得更好(Learn Better)》。澄清一些关于学习的迷思、了解高效学习的步骤,并且介绍一些简单、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一个过程

1. 学习≠记忆

学习是指我们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价值观或是偏好的过程。通过学习,我们能够转变对事物的认识,加深对它的理解;或是改善我们对这个事物的行为和反应,比如,通过了解火是危险的,我们学会回避它。

许多人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学习就是死记硬背。但实际上,记忆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学习不仅仅包含记忆,它包含了一整套系统化地理解事物的过程,比如理清事物的内在结构、理解它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等等。

有些人会产生“学习=记忆”的误解,是因为人们会细节化地看待一些知识,认为学习就是记住一个一个分散的知识点。他们可能在拿到学习材料后,会立刻开始翻看材料,试图记住每个细节;或是盲目地拿着荧光笔划“重点”,但实际上只是机械性地、随机地划一些句子,而不清楚到底什么内容才需要重点学习(p.85)。

而实际上,知识点之间存在关联,学习的过程包括发现和构建这些关联。因此比起盲目地记忆和查看细节,一种更好的做法是,在拿到学习材料时先弄清楚所学内容的脉络,像是先看一下它的目录、章节标题、小结等等,帮助我们更有重点、更条理化地学习。

2. 高效学习包含四个步骤

Boser认为,如果人们要高效地学习,应当在学习过程中遵循一系列步骤(p.33):a. 寻找动机、b. 设立目标、c. 反复练习与自我检查以及d. 形成关联。

a. 寻找动机

在开始学习之前,我们需要找到自己学习的动机,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个?”学习的动机可以是功利的,比如“为了考证涨薪”;也可以是非功利的,像是“为了满足好奇心”、“为了个人兴趣”。 具体是哪种动机不重要,关键是,在学习一个事物之前,如果人们能意识到学习会给自己带来的价值,他们就更有动力去学习它。研究也证实,如果人们越是能意识到自己所学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工作有关,他们会学得更认真。

b. 设立目标

在确定了学习能给我们带来价值后,我们下一步是将原本长远、模糊的学习目的(动机),拆解成更实操的目标。这些目标最好是具体的、可测量的。举个例子,假设我们给自己定下的学习目的是“托福高分”,那么,一个可测量、可操作的目标是“每周完成X篇阅读、Y篇听力,写Z篇作文”;而不是一句笼统的“我要改善听力和写作”。

c. 反复练习与自我检查

在这个阶段,我们通过反复练习来一步步达到学习目标。Boser指出,在练习的过程中,自我检查非常重要。因为人们有时对自己学习成果过于自信,认为自己已经充分掌握了新学的知识,但实际上我们可能有所疏漏。这时,通过自我检查,我们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在检查的过程中,我们也再次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记忆。自我检查的方法包括:“给自己出自测题”、“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一遍学到的概念”等等。

d. 形成关联

Boser认为,只是学会了一个新的技能或概念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将它们纳入人们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和以前学习的内容形成关联。比如,当你学会了“痴迷型”的概念后,你需要把它们和你所知道的亲密关系、原生家庭等等的信息联系起来,才能更清楚:“你为什么成为“痴迷型”的人,而它又怎样影响了你的亲密关系”。不然,仅仅知道“我是痴迷型”这个概念,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你如何更好地生活。

此外,形成知识体系后,人们也能更长久地记住新学的知识。因为你一旦理解了新知识和其他知识的关联,即使你忘记了它,你也可以通过想起其他知识,进一步推导、或是沿着线索想起学来的新知识。

哪些人学得更好?

1. 用积极眼光看待自己的人会学得更好

如果我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地看待自己的能力,我们能学得更好。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学得更好,那么这个人会在学习过程中更投入,也就更有可能获得良好的学习结果。此外,如果我们能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学习,对学习结果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那么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我们也会更倾向于坚持下去,更不容易放弃(p.158-160)。

2. 不含偏见、思维开放的人能学习更多的事物

在学习过程中,情绪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学习效率。比如研究发现,人们对一个事物的喜好,会影响到人们学习与事物相关的内容。举个例子,如果你讨厌一个国家,在学习这个国家的语言时,你会更容易忘记这门语言,也就更难学会它。这可能是因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它时常会让你产生负面联想(想起自己不喜欢的国家),最后为了回避这种不适感,你可能有意无意地回避去记起这门语言。

因此,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更开放,更少地抱有对事物的偏见,能普遍用接受的态度面对各种事物的话,Ta在学习过程中会更少受到个人好恶的妨碍(p.97)。

3. 接受“自己会犯错”的人,能更好地学习

面对错误的心态,会影响到我们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之前提到,学习中的自我检查是很重要的,它能帮助我们及时地查漏补缺、调整学习方法。而一些人觉得很难进行自我检查,这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么做的好处,而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去面对“我会犯错”的事实,于是选择了拖延面对。而如果一个人不敢去面对自己的错误,Ta往往也失去了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很可能会反复地犯错。

4. 睡得足够的人能学得更好

研究发现,睡眠充足的人,学习的效果会更好。这可能是因为充足的睡眠能让人更有精力、更专注于学习。另一方面,心理学家发现,在睡眠过程中,人的大脑并没有休息:许多记忆会在海马区和大脑皮层之间传输——海马区中存储着我们的短期记忆,也就是我们新接触的信息;而大脑皮层则记录着我们的长期记忆,也就是我们过去形成的、长期保留的知识体系——而通过睡眠,大脑会将新学来的知识和旧有的知识进行关联,将新学来的信息整合进知识体系中。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醒来后,会觉得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变得更深入了(Tamminen, 2010)。

5. 具备元认知(meta-cognition)能力的人能学得更好

在书中,Boser强调了“元认知”能力的作用。元认知指的是“对思考的思考”,具备元认知能力的人,能够不断地在思考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思路,从而不断地获得更好的思考方式。而好的思考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新知识。

元认知分为两种:规划型(planning)元认知和自我监督型(monitoring)元认知。规划型元认知指的是对“思考新知识的方法”的规划与思考。比如在学习一个新概念之前,我们先问自己“如果要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我是不是需要去了解背景知识?”、“除了看书之外,我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去了解它?”这样避免在之后的学习中,因为前期了解不够或是因为方法不当,而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去学习。

自我监督型元认知指的是对“已经获得的知识”的思考方式的检验。比如在学会一个概念后,反思一下:“我当时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如果换个角度或者换个前提来思考,我的结论还成不成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检验思考方式是否存在错误或遗漏,进一步改善自己的思考方式(p.146)。

元认知能力也是可以习得的。Boser建议人们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尝试使用两种元认知,培养自己的元认知能力。他指出:越是一个领域的新手,越是需要使用元认知;因为越早地学会高效的思维方式,就越能快速地掌握新的技能和概念(p.147)。

除了培养元能力之外,还有许多途径能够帮助人们提高学习效率。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书中罗列的学习方法。

哪些方法能让我们学得更好?

Boser指出,许多高效的学习方法本身并不复杂,但如果你想要真的提升学习成果,你需要坚持使用它们、养成高效学习的习惯。

1. 找到所学内容对我们的价值

之前我们提到,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所学的内容,能给自己的生活、工作带来好处,我们会更有动力去学习它们。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打算学一种统计软件,我们可以问自己:“在我的工作/生活中,我有哪些地方可能会需要用到统计软件?”越是能详细地描述出我们应用学习成果的场景,我们越是能认可学习的价值(p.54)。

2. 善于利用同伴压力

善于利用同伴压力也能督促我们好好学习。研究发现,如果人们将自己的学习目标告诉朋友们,他们会在之后更努力地学习,也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因为在他人面前,人们会希望表现出自己有信守诺言的能力和品质。所以,如果下次你希望通过一门考试,却担心自己懒惰的话,你可以将“我要通过xx考试”发布到微信朋友圈,让朋友们都看见。

此外,如果你想在一门课上取得好分数,你可以让朋友和自己选同一门课。研究发现,跟好友选同一门课有助于提升成绩。这也许是因为,人们不希望好友认为自己“无能”,于是会努力在朋友面前表现良好(p.84)。

3. 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检查

认知心理学家Art Graesser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人们能多问自己“为什么(why)”与“怎么样(how)”,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会有更深入、精确的理解。比如,当你读到“低自尊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时,你可以问问自己“低自尊怎么影响我和他人交往”,经过思考后,你会给出一些解答。比起仅仅一句“影响亲密关系”的陈述,这些解答的内容显得更加丰富。

此外,你还可以试着“自我测试(self-quizzing)”。比如在学习了某种概念后,过一段时间,问问自己“我真的理解了这个概念吗?”接着,让自己试着把概念重新阐释一遍,重新对照一下书上的概念与例子,检查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它(p.166)。

4. 试着给他人解释你学到的内容

在学习了新知识后,你可以找一个过去对它们一无所知的朋友,试着向Ta解释你所学的内容。心理学家发现,通过教导他人,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过去所学的知识。这是因为,在教导他人时,我们相当于自己理解和筛选出重要的信息,并且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释了它们。如果你发现自己没有办法向别人讲清楚所学的内容,说明你还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它(p.333)。

5. 不断将新学到的内容融合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找到新学信息和原有知识的关联

对于新学到的信息,只是单纯的记住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把它和我们过去学到的内容联系起来,纳入到我们原有的只是体系中。只有这样,知识才能变成我们能应用的“库存”。想要真正掌握新知识,必须寻找到新学的内容与过去知识之间的关联。你可以通过联想,或者分析新内容和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把它们组织起来,从而真正让新学到的外来的内容也变成属于你自己的东西。


这几条高效工作方法让你免于“工作累得要死,能力却没有提升”

过去在大公司,我带过很多实习生。

通过对这些新人的观察,我发现她们中很多人都是表现得很行,交际交流都没问题,但是实际工作起来非常笨拙,这种笨拙来源于她们根本没有工作方法。

我自己的公司最近也招聘了一位新人,过去曾经在网易、奥美公司实习,对于很多传播案例也有自己的想法,又是我的资深读者,价值观统一,非常合适的人选。

她入职的第一天,开会非常认真,但是做起工作,一天下来已经从早晨那个化妆美美的妹子变成了严重脱妆油头疲惫的沉闷族。

我观察她的工作方法,发现她和过去我带的所有实习生一样,都犯了几个致命工作错误,这些错误是很多工作几年的“职场老鸟”也会犯的错误:

01

工作缺乏逻辑,没有方法

每一项工作都是有自己的逻辑的。也就是一项工作怎样能够完成得好,必然具备一定的方法。

比如我布置实习生三天内找五十家媒体发布一项新闻。

做好一项媒介合作,商务合作的工作,基本逻辑是产品——渠道——辐射用户群体——(如果是商务工作的话,还需要有第四步:锁定精准用户进行客户的谈判)

产品已经是固有的,也就是要发布的新闻通稿,重点就是找到合适的渠道辐射合适的客户。

这个时候,如果你把大量的时间都放在打磨产品上,比如,我的实习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在修改word的内容上,一改改一天,改着改着觉得不合适又做了个PPT,花了两天的时间完善传播内容,那这就不是媒介工作该做的逻辑。你最多花两个小时优化下对外传播的内容,花大量的时间找到合适的渠道,辐射到合适的用户。

关于渠道这里,如果一个一个对接,可以最大限度上获得一手资源,如果时间不紧张的情况下,我是建议很多小白用这种一对一的工作方法积累核心资源。拉一个群,这样每次传播都可以用这一个群,爱奇艺的朋友圈传播力度很广很稳定就是因为这点。

但是,如果时间非常紧张,也就是说deadline非常短的情况下,你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拥有50家媒体的机构,对接一个机构成功,那么你就完成了基本的任务指标。

高效的工作方法:解析自己的工作步骤,在核心步骤上划重点,明确截止时间,选择工作方法,合理分配时间在重点步骤上,汇报结果不汇报过程。

02

不休息

很多人工作中不休息,午休不休息,一天下来就非常机械。下午非常困倦。工作没有任何效率,陷入到焦虑疲惫之中。

实习的妹子中午不睡觉,吃完了就工作,但是到了下午,对着电脑就开始瞌睡,冲了几杯咖啡都不得好转。白白浪费了大把的下午时光。

高效的工作方法:工作一个半小时最好休息十分钟。我比较喜欢掐算时间,工作一个半小时的时候,休息十分钟,刷刷手机淘宝或者刷刷资讯,听听课程让自己放松一下,然后继续工作。最重要的是午休,如果午休不睡觉,下午三点到四点中就会非常困倦。整个人的效率会非常低。

03

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不重要的事情上

工作分不清主次,比如有很多实习生,让她做一个难一点的策划项目,她不会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找寻其他公司已经做成功的项目方案上,而是放在做个美丽的PPT,先把自己的想法胡乱写出来这件事上。

人的惰性都是先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但这一定不是好的工作方法,总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能力一定不会得到提高。而且,每个人的水平就自身而言都说是很低的,必须要大量摄入他人已经成功的方法和有效的价值观,在职业里学习,做难的事情才有效果。

高效的工作方法:解析自己工作的内容,不要在花拳绣腿上下功夫。评价是否是花拳绣腿的工作,有一个很好的衡量标准,那就是在这个过程里你有没有学习的充实感。花量大量的时间去了解你不懂的事情才有意义和价值。

04

不懂得转换工作的思维

很多工作的人都喜欢做简单的事情,喜欢仰仗平台的光芒,而不是自己把事情做得牛x。遇到困难之后还是用同样的思维去对待,不懂得切换思维,转换群体。

比如我让我们公司的一位员工去拓展商业合作,她几次三番给我的反馈都是我们有哪些不好的地方,对方不愿意合作,而不是我们有哪些优势,能够让对方欣赏。在商业合作这个领域,作为员工居然在责怪企业,这就是非常不成熟的思维,也是非常错误的。

她所说的这些问题我亲自出马就都解决了。核心原因在于,她不懂转换思维,当一个人拒绝你的时候,你需要分析这个人的属性和拒绝你的理由,一个利益类别的属性的人,都会因为利益不相符合而选择拒绝,所以这个时候就要转换思维去同那些有合作价值,利益关系的人进行商谈,而且话术也要转变。

比如我们在走入校园这个渠道,如果和外联部联系,那对方要和你谈赞助,你要转换思维同一些策划学校讲座的人进行联络,这样就是各取所需了。

不久前和宝马的一位销售负责人聊天,她说她很喜欢一部日剧,这部日剧讲的就是核心的销售思维,女主卖房子,房子在墓地旁边,总是会被人当成凶宅,不优秀的销售会抱怨自己摊上了这样的活计,而优秀的销售却会说:因为在墓地旁边,所以周围的房子非常少,这是东京最难得的采光好的住宅,现代人对于一些封建思维不应该过度相信。

所以很多事情都是有百分之七十做不成的几率,但是真正彰显自己实力的就是把所有的劣势变成优势,做掌控那百分之三十的人。

高效的工作方法:需要掌控你的产品优势,需要分析拒绝你的人,他的属性和出发点,及时调整对接的人,调整话术,用自己的优势去盖过自己的劣势。

工作有方法才能尽可能地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地实现在职业中学习,在职业中成长。

我很讨厌加班,几年下来,我加班非常少,如果一天的时间能够被善用,那么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高效的工作,腾出更多的时间补充知识,让自己在职业这条路上源源不断地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