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高文章列表

如何变成一个高效学习的人?

许多读者在后台留言中抱怨:“自己离开学校以后,学习能力就下降很多。过去学语言或是软件技能感觉很轻松,但是现在变得很吃力。也许真的是因为过了‘学习的最佳年龄段’了吧。”

人们往往有类似的想法,认为只有孩子才适合学习,成年之后,人们就逐渐丧失了学习能力。但研究教育的专家Ulrich Boser(2017)指出,这是一种误解,成年人依然可以高效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之所以成年人会觉得学习变得力不从心,是因为没有掌握合适的方法。在学习生涯中,人们普遍对学习“学习的方法”不感兴趣,并使用非常低效的学习方法,比如反复阅读材料。而成年之后,人们不得不将许多时间分配给学习以外的事,导致觉得花费很多日子还是学不会一项技能。

为了帮助大家更快速、有效地学习。今天,我们为大家导读Boser在新书《学得更好(Learn Better)》。澄清一些关于学习的迷思、了解高效学习的步骤,并且介绍一些简单、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一个过程

1. 学习≠记忆

学习是指我们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价值观或是偏好的过程。通过学习,我们能够转变对事物的认识,加深对它的理解;或是改善我们对这个事物的行为和反应,比如,通过了解火是危险的,我们学会回避它。

许多人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学习就是死记硬背。但实际上,记忆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学习不仅仅包含记忆,它包含了一整套系统化地理解事物的过程,比如理清事物的内在结构、理解它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等等。

有些人会产生“学习=记忆”的误解,是因为人们会细节化地看待一些知识,认为学习就是记住一个一个分散的知识点。他们可能在拿到学习材料后,会立刻开始翻看材料,试图记住每个细节;或是盲目地拿着荧光笔划“重点”,但实际上只是机械性地、随机地划一些句子,而不清楚到底什么内容才需要重点学习(p.85)。

而实际上,知识点之间存在关联,学习的过程包括发现和构建这些关联。因此比起盲目地记忆和查看细节,一种更好的做法是,在拿到学习材料时先弄清楚所学内容的脉络,像是先看一下它的目录、章节标题、小结等等,帮助我们更有重点、更条理化地学习。

2. 高效学习包含四个步骤

Boser认为,如果人们要高效地学习,应当在学习过程中遵循一系列步骤(p.33):a. 寻找动机、b. 设立目标、c. 反复练习与自我检查以及d. 形成关联。

a. 寻找动机

在开始学习之前,我们需要找到自己学习的动机,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个?”学习的动机可以是功利的,比如“为了考证涨薪”;也可以是非功利的,像是“为了满足好奇心”、“为了个人兴趣”。 具体是哪种动机不重要,关键是,在学习一个事物之前,如果人们能意识到学习会给自己带来的价值,他们就更有动力去学习它。研究也证实,如果人们越是能意识到自己所学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工作有关,他们会学得更认真。

b. 设立目标

在确定了学习能给我们带来价值后,我们下一步是将原本长远、模糊的学习目的(动机),拆解成更实操的目标。这些目标最好是具体的、可测量的。举个例子,假设我们给自己定下的学习目的是“托福高分”,那么,一个可测量、可操作的目标是“每周完成X篇阅读、Y篇听力,写Z篇作文”;而不是一句笼统的“我要改善听力和写作”。

c. 反复练习与自我检查

在这个阶段,我们通过反复练习来一步步达到学习目标。Boser指出,在练习的过程中,自我检查非常重要。因为人们有时对自己学习成果过于自信,认为自己已经充分掌握了新学的知识,但实际上我们可能有所疏漏。这时,通过自我检查,我们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在检查的过程中,我们也再次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记忆。自我检查的方法包括:“给自己出自测题”、“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一遍学到的概念”等等。

d. 形成关联

Boser认为,只是学会了一个新的技能或概念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将它们纳入人们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和以前学习的内容形成关联。比如,当你学会了“痴迷型”的概念后,你需要把它们和你所知道的亲密关系、原生家庭等等的信息联系起来,才能更清楚:“你为什么成为“痴迷型”的人,而它又怎样影响了你的亲密关系”。不然,仅仅知道“我是痴迷型”这个概念,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你如何更好地生活。

此外,形成知识体系后,人们也能更长久地记住新学的知识。因为你一旦理解了新知识和其他知识的关联,即使你忘记了它,你也可以通过想起其他知识,进一步推导、或是沿着线索想起学来的新知识。

哪些人学得更好?

1. 用积极眼光看待自己的人会学得更好

如果我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地看待自己的能力,我们能学得更好。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学得更好,那么这个人会在学习过程中更投入,也就更有可能获得良好的学习结果。此外,如果我们能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学习,对学习结果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那么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我们也会更倾向于坚持下去,更不容易放弃(p.158-160)。

2. 不含偏见、思维开放的人能学习更多的事物

在学习过程中,情绪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学习效率。比如研究发现,人们对一个事物的喜好,会影响到人们学习与事物相关的内容。举个例子,如果你讨厌一个国家,在学习这个国家的语言时,你会更容易忘记这门语言,也就更难学会它。这可能是因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它时常会让你产生负面联想(想起自己不喜欢的国家),最后为了回避这种不适感,你可能有意无意地回避去记起这门语言。

因此,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更开放,更少地抱有对事物的偏见,能普遍用接受的态度面对各种事物的话,Ta在学习过程中会更少受到个人好恶的妨碍(p.97)。

3. 接受“自己会犯错”的人,能更好地学习

面对错误的心态,会影响到我们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之前提到,学习中的自我检查是很重要的,它能帮助我们及时地查漏补缺、调整学习方法。而一些人觉得很难进行自我检查,这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么做的好处,而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去面对“我会犯错”的事实,于是选择了拖延面对。而如果一个人不敢去面对自己的错误,Ta往往也失去了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很可能会反复地犯错。

4. 睡得足够的人能学得更好

研究发现,睡眠充足的人,学习的效果会更好。这可能是因为充足的睡眠能让人更有精力、更专注于学习。另一方面,心理学家发现,在睡眠过程中,人的大脑并没有休息:许多记忆会在海马区和大脑皮层之间传输——海马区中存储着我们的短期记忆,也就是我们新接触的信息;而大脑皮层则记录着我们的长期记忆,也就是我们过去形成的、长期保留的知识体系——而通过睡眠,大脑会将新学来的知识和旧有的知识进行关联,将新学来的信息整合进知识体系中。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醒来后,会觉得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变得更深入了(Tamminen, 2010)。

5. 具备元认知(meta-cognition)能力的人能学得更好

在书中,Boser强调了“元认知”能力的作用。元认知指的是“对思考的思考”,具备元认知能力的人,能够不断地在思考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思路,从而不断地获得更好的思考方式。而好的思考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新知识。

元认知分为两种:规划型(planning)元认知和自我监督型(monitoring)元认知。规划型元认知指的是对“思考新知识的方法”的规划与思考。比如在学习一个新概念之前,我们先问自己“如果要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我是不是需要去了解背景知识?”、“除了看书之外,我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去了解它?”这样避免在之后的学习中,因为前期了解不够或是因为方法不当,而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去学习。

自我监督型元认知指的是对“已经获得的知识”的思考方式的检验。比如在学会一个概念后,反思一下:“我当时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如果换个角度或者换个前提来思考,我的结论还成不成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检验思考方式是否存在错误或遗漏,进一步改善自己的思考方式(p.146)。

元认知能力也是可以习得的。Boser建议人们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尝试使用两种元认知,培养自己的元认知能力。他指出:越是一个领域的新手,越是需要使用元认知;因为越早地学会高效的思维方式,就越能快速地掌握新的技能和概念(p.147)。

除了培养元能力之外,还有许多途径能够帮助人们提高学习效率。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书中罗列的学习方法。

哪些方法能让我们学得更好?

Boser指出,许多高效的学习方法本身并不复杂,但如果你想要真的提升学习成果,你需要坚持使用它们、养成高效学习的习惯。

1. 找到所学内容对我们的价值

之前我们提到,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所学的内容,能给自己的生活、工作带来好处,我们会更有动力去学习它们。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打算学一种统计软件,我们可以问自己:“在我的工作/生活中,我有哪些地方可能会需要用到统计软件?”越是能详细地描述出我们应用学习成果的场景,我们越是能认可学习的价值(p.54)。

2. 善于利用同伴压力

善于利用同伴压力也能督促我们好好学习。研究发现,如果人们将自己的学习目标告诉朋友们,他们会在之后更努力地学习,也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因为在他人面前,人们会希望表现出自己有信守诺言的能力和品质。所以,如果下次你希望通过一门考试,却担心自己懒惰的话,你可以将“我要通过xx考试”发布到微信朋友圈,让朋友们都看见。

此外,如果你想在一门课上取得好分数,你可以让朋友和自己选同一门课。研究发现,跟好友选同一门课有助于提升成绩。这也许是因为,人们不希望好友认为自己“无能”,于是会努力在朋友面前表现良好(p.84)。

3. 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检查

认知心理学家Art Graesser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人们能多问自己“为什么(why)”与“怎么样(how)”,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会有更深入、精确的理解。比如,当你读到“低自尊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时,你可以问问自己“低自尊怎么影响我和他人交往”,经过思考后,你会给出一些解答。比起仅仅一句“影响亲密关系”的陈述,这些解答的内容显得更加丰富。

此外,你还可以试着“自我测试(self-quizzing)”。比如在学习了某种概念后,过一段时间,问问自己“我真的理解了这个概念吗?”接着,让自己试着把概念重新阐释一遍,重新对照一下书上的概念与例子,检查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它(p.166)。

4. 试着给他人解释你学到的内容

在学习了新知识后,你可以找一个过去对它们一无所知的朋友,试着向Ta解释你所学的内容。心理学家发现,通过教导他人,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过去所学的知识。这是因为,在教导他人时,我们相当于自己理解和筛选出重要的信息,并且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释了它们。如果你发现自己没有办法向别人讲清楚所学的内容,说明你还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它(p.333)。

5. 不断将新学到的内容融合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找到新学信息和原有知识的关联

对于新学到的信息,只是单纯的记住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把它和我们过去学到的内容联系起来,纳入到我们原有的只是体系中。只有这样,知识才能变成我们能应用的“库存”。想要真正掌握新知识,必须寻找到新学的内容与过去知识之间的关联。你可以通过联想,或者分析新内容和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把它们组织起来,从而真正让新学到的外来的内容也变成属于你自己的东西。


这几条高效工作方法让你免于“工作累得要死,能力却没有提升”

过去在大公司,我带过很多实习生。

通过对这些新人的观察,我发现她们中很多人都是表现得很行,交际交流都没问题,但是实际工作起来非常笨拙,这种笨拙来源于她们根本没有工作方法。

我自己的公司最近也招聘了一位新人,过去曾经在网易、奥美公司实习,对于很多传播案例也有自己的想法,又是我的资深读者,价值观统一,非常合适的人选。

她入职的第一天,开会非常认真,但是做起工作,一天下来已经从早晨那个化妆美美的妹子变成了严重脱妆油头疲惫的沉闷族。

我观察她的工作方法,发现她和过去我带的所有实习生一样,都犯了几个致命工作错误,这些错误是很多工作几年的“职场老鸟”也会犯的错误:

01

工作缺乏逻辑,没有方法

每一项工作都是有自己的逻辑的。也就是一项工作怎样能够完成得好,必然具备一定的方法。

比如我布置实习生三天内找五十家媒体发布一项新闻。

做好一项媒介合作,商务合作的工作,基本逻辑是产品——渠道——辐射用户群体——(如果是商务工作的话,还需要有第四步:锁定精准用户进行客户的谈判)

产品已经是固有的,也就是要发布的新闻通稿,重点就是找到合适的渠道辐射合适的客户。

这个时候,如果你把大量的时间都放在打磨产品上,比如,我的实习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在修改word的内容上,一改改一天,改着改着觉得不合适又做了个PPT,花了两天的时间完善传播内容,那这就不是媒介工作该做的逻辑。你最多花两个小时优化下对外传播的内容,花大量的时间找到合适的渠道,辐射到合适的用户。

关于渠道这里,如果一个一个对接,可以最大限度上获得一手资源,如果时间不紧张的情况下,我是建议很多小白用这种一对一的工作方法积累核心资源。拉一个群,这样每次传播都可以用这一个群,爱奇艺的朋友圈传播力度很广很稳定就是因为这点。

但是,如果时间非常紧张,也就是说deadline非常短的情况下,你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拥有50家媒体的机构,对接一个机构成功,那么你就完成了基本的任务指标。

高效的工作方法:解析自己的工作步骤,在核心步骤上划重点,明确截止时间,选择工作方法,合理分配时间在重点步骤上,汇报结果不汇报过程。

02

不休息

很多人工作中不休息,午休不休息,一天下来就非常机械。下午非常困倦。工作没有任何效率,陷入到焦虑疲惫之中。

实习的妹子中午不睡觉,吃完了就工作,但是到了下午,对着电脑就开始瞌睡,冲了几杯咖啡都不得好转。白白浪费了大把的下午时光。

高效的工作方法:工作一个半小时最好休息十分钟。我比较喜欢掐算时间,工作一个半小时的时候,休息十分钟,刷刷手机淘宝或者刷刷资讯,听听课程让自己放松一下,然后继续工作。最重要的是午休,如果午休不睡觉,下午三点到四点中就会非常困倦。整个人的效率会非常低。

03

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不重要的事情上

工作分不清主次,比如有很多实习生,让她做一个难一点的策划项目,她不会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找寻其他公司已经做成功的项目方案上,而是放在做个美丽的PPT,先把自己的想法胡乱写出来这件事上。

人的惰性都是先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但这一定不是好的工作方法,总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能力一定不会得到提高。而且,每个人的水平就自身而言都说是很低的,必须要大量摄入他人已经成功的方法和有效的价值观,在职业里学习,做难的事情才有效果。

高效的工作方法:解析自己工作的内容,不要在花拳绣腿上下功夫。评价是否是花拳绣腿的工作,有一个很好的衡量标准,那就是在这个过程里你有没有学习的充实感。花量大量的时间去了解你不懂的事情才有意义和价值。

04

不懂得转换工作的思维

很多工作的人都喜欢做简单的事情,喜欢仰仗平台的光芒,而不是自己把事情做得牛x。遇到困难之后还是用同样的思维去对待,不懂得切换思维,转换群体。

比如我让我们公司的一位员工去拓展商业合作,她几次三番给我的反馈都是我们有哪些不好的地方,对方不愿意合作,而不是我们有哪些优势,能够让对方欣赏。在商业合作这个领域,作为员工居然在责怪企业,这就是非常不成熟的思维,也是非常错误的。

她所说的这些问题我亲自出马就都解决了。核心原因在于,她不懂转换思维,当一个人拒绝你的时候,你需要分析这个人的属性和拒绝你的理由,一个利益类别的属性的人,都会因为利益不相符合而选择拒绝,所以这个时候就要转换思维去同那些有合作价值,利益关系的人进行商谈,而且话术也要转变。

比如我们在走入校园这个渠道,如果和外联部联系,那对方要和你谈赞助,你要转换思维同一些策划学校讲座的人进行联络,这样就是各取所需了。

不久前和宝马的一位销售负责人聊天,她说她很喜欢一部日剧,这部日剧讲的就是核心的销售思维,女主卖房子,房子在墓地旁边,总是会被人当成凶宅,不优秀的销售会抱怨自己摊上了这样的活计,而优秀的销售却会说:因为在墓地旁边,所以周围的房子非常少,这是东京最难得的采光好的住宅,现代人对于一些封建思维不应该过度相信。

所以很多事情都是有百分之七十做不成的几率,但是真正彰显自己实力的就是把所有的劣势变成优势,做掌控那百分之三十的人。

高效的工作方法:需要掌控你的产品优势,需要分析拒绝你的人,他的属性和出发点,及时调整对接的人,调整话术,用自己的优势去盖过自己的劣势。

工作有方法才能尽可能地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地实现在职业中学习,在职业中成长。

我很讨厌加班,几年下来,我加班非常少,如果一天的时间能够被善用,那么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高效的工作,腾出更多的时间补充知识,让自己在职业这条路上源源不断地向前走。


职场五年才懂的三种高效工作方法

无论是职场新人还是职场老人,本文都值得看一看,首先文章较短不占用太多时间,其次是很重要的是经过N多人总结出三条很高效的工作方法是我们必然要掌握的。

愉快工作

1.沟通效率与性格因素

面对不同的工作任务,有些人总会因为个人因素,性格内向或是外向,而对任务的执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种性格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这是我们不可避免的问题,新人尤其容易出问题,有些老人可能经历过但是还会不小心再被性格左右。

建议:与人沟通的时候,凡是口头谈话只要涉及任务或是目标,一定要落于笔头,记下来如果忘带纸笔至少用手机便签作好记录。外向的人在对方谈话或是部署任务时,即使有不同意见或是很难执行,不要马上打断别人讲话,可以在对方示意征求意见时再提出自己的想法。

沟通工具:邮件和微信,到目前为之,邮件仍然是最好的沟通工具,对于领导的任务或是同事配合做事情,自己的进展需要汇报,同事的协作需要沟通,可以用邮件随时联络,重要问题记得一定要抄送给相关人物。另外就是微信了,对于工作环境或是人事相对愉快轻松的氛围,可以经常采取微信随时保持沟通,可以一对一谈话,或是建立工作项目群组进行讨论和跟进。

提示:涉及到工作内容和需要被了解进度的时候,为了突出你的业绩或是让人完全放心,最好是把内容相关数据进行提取,然后使用excel表格化,换句话说用数据,数字或是图形符号可以直观表达的时候也省的更多的文字表达,更会让领导和同事节约时间掌握信息。

化简为繁

2.工作时长与工作效率

经常有些人习惯的以为处于“忙”的状态就是工作好的表现,其实这个问题很难得到多数人的认同。

忙不等于有效率,加班不等于勤奋!

我们上班的时候一定要合理规划自己的工作时间,并且在工作时间内或者说8小时内要足够认真敬业才对,不要玩手机聊天,更不可玩游戏,要清晰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当天的工作任务是什么。

专注于做一件事,手头的工作再多,总有个先后顺序,轻重缓急,自己列个清单,把重要的事可以尽快完成的就第一时间做,不要其他事情打断,这样子一件一件处理完才会感觉真正的充实,而不是每天把五六个任务同时做,每个都没做完甚至要加班感觉的忙死了,结果几天过去了可能每个事情完成的不好,就怕有的事本应该做完的却没有做完,那真难以向老板交代的。

工作第一

3.个人情绪与自控力

有的人说我们都是凡人,就有七情六欲,总会多少带到工作中,更可怕的是工作是遇上不顺心的事直接让情绪不可控的爆发,后果都很后悔。

你们知道吗,哪些超级富翁或是著名的成功人士,都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不会因为自己看个电视剧或是与女朋友吵架就第二天工作时与人发泄,其实他们多数不看电视的,哈哈。

你要记住,在你进入办公室之前,要整理自己的心情,注意下自己的仪态,用微笑面对同事和领导,把不愉快的事抛开,即使是同事谁不小心惹了你,也不要一副仇人相见的样子那样只能令你自己更难堪,从而影响工作,其实这里要提到一个气场能量的概念,如果一个人处于负能量状态,他身边的事物和人可能都会和他“做对”,过来人在这里肯定一百个赞同,反之用正能量心态和仪态,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多一点。

好好工作

最后,就是保持良好的作息和生活规律,才能保持较好的精力面对工作。


如何高效利用好每一天的时间?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项巨大的财富,那就是时间。有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知识、才华越积越多;有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却还是碌碌无为。我们追根溯源,差距的关键就在于你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时间的!下面,我就从我的理解,来为大家展示:如何才能高效利用好每一天的时间?

首先要做的就是:给自己的一天制定一个大概的计划和安排。

早上起床、大脑清醒后就可以开始“今天”的计划和安排了: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洗漱、吃早餐、等车、坐车等等的时间,在脑海里构建今天要做的事情(包括具体事情、怎么做、时间怎么分配等等)。最后花几分钟把这些已经在脑海中安排好的事情,写到书面、电脑或手机上(最好是实际的记录一下,如果你的记忆力非常好、思路非常清晰,可以不用写)。

具体安排方法可以简单的这样做:列出今天要做的所有事情,然后分析这些具体事情(任务)的难度、所需要耗费的时间、紧迫性、重要性,最后给事情排一个落实的先后顺序。

另外,在做计划的时候不用过分详细,比如几分钟到几分钟这种,太细的安排会让我们压力倍增,难以坚持;同时,太细的安排会让我们时刻想着下一刻要做什么(比如看时间有没有到、看下一个计划是什么),这样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注意力,降低做事效率。

其次,给任务设置一个截止时间。

这点往往被人们忽视,其实它非常重要。

其一:有了截止时间,并把它印在脑海里,可以让我们做起事来更有效率。就像考试一样,在规定的时间内你必须完成这些试题,这种强硬的要求或限制,会给你造成一定的压力,督促你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的完成任务。如果这次没完成,找出阻碍的原因,下次就能更好的完成;如果这次轻松的完成了,分析具体情况,下次适当调整时间和难度。

其二:可以帮助我们一定幅度的刻服拖延。拖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惰性和重视度不够,如果任务够紧急,你想拖也拖不了;如果你对任务足够重视,你的大脑会督促你去完成。有了截止时间,且把它印在脑海里,无形中就增强了任务的紧迫性,引起了你的重视,势必督促你去抓紧时间完成,而不是漫不经心的做、慢慢的耗。

其三,设置截止时间,可以避免过分的浪费时间。当下,我们大部分人,每天都会花大把的时间在意义不大的事情上,比如玩游戏、看没营养的视频等等。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时间过的是特别快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没发觉,一个、两个小时就过去了。比如晚上睡觉前,本是随意的打开手机开几分钟小说、视频或者刷个朋友圈,结果一发不可收拾,等你察觉已经凌晨,甚至一两点了。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设置一个截止日期是非常有必要的,到那个点就提醒自己该干正事了,以免浪费太多的时间。

其三、学会利用碎片化时间。

我们每天都有很多的碎片时间,这些碎片时间乍一看无所谓,但是细数过来,也是非常可观的。比如等车、坐车、排队等等这些时间。可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零碎时间被手机里的各种资讯、各种app所占有,玩手机变成了下意识的动作,注意力、精力被这些东西一耗再耗。

虽然我们的本意,可能只是休息过、渡一下,但过多的碎片化时间被这些行为所浪费也是蛮可惜的。因为我们完全可以一边休息过渡,一边学习提升。下面提供两种思路,以便大家管理自己的零碎时间:

第一种:任务内的小块碎片化时间。比如,我们学习或工作了一小时,然后休息10分钟,这10分钟就属于工作中的碎片化时间。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调整自己的状态;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为自己接下来的学习或工作理理思路、做做规划,为下一阶段的任务进行打好基础。

第二种:任务外的大块碎片化时间。比如等车坐车、下班后、晚饭后等的这些时间。这些时间我们除了可以做规划、总结,还可以学习知识,比如一些专业的网上学习平台,或者是在公众号看到的一篇好文章、一条有意思或有价值的信息、知识,这些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对象。

碎片化的学习,非常考验个人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思考能力。如果只是简单的看看,不会有太大的帮助和提升。下面是碎片学习的一些建议:

第一步:把你任何时间、地点,看到、听到的任何有价值的信息,都记录进手机或记事本上,或其它任何工具。记的时候不需要组织语言,记关键词就可以,这样最快。如果是微信或其他平台看到的一些文章,你可以直接收藏或者保存链接、截图保存。

第二步:当你有空闲时间的时候,就可以对这些细碎的知识进行整理,分门别类地列到专门的文件夹里,如果你会做思维导图更好。(最好是当天收集到的信息知识就当天整理,不要拖)

第三步:人脑不是计算机,存储的知识最怕的就是遗忘,所以一定要学会定期回顾。回顾的这个过程是再认识、再学习的过程,如果你有什么新的想法、感悟,就标注出来。

第四步:如果上面的你做到了,已经非常棒了,但还不够。因为上述的仅仅是知识的收集和整理,以及知识的初步理解。你还有做的是:将知识与知识、知识与问题之间进行关联。这是理解、思考和运用这些知识的重要环节。

很多人都觉得:我明明学了很多知识,为什么解决问题的时候还是没有任何思路?为什么有人学一个知识,就可以轻易举一反三解决很多问题?之所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想不起用什么知识,是因为知识和问题之间是脱节的,或者说你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还不够。

最后,学会检视和总结自己的一天。

人总是有惰性的,所以我们要学会检视自己。每天结束,躺床上睡觉之前,回忆一下自己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我完成了哪些任务,哪些是未完成的?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什么技能或方法?在任务过程中有没有什么遗漏或错误,将来如何避免?在明天、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要怎样做比较好?......

这些自我检视、评价的过程,会使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解决问题更加得心运手,提升越来越快。


提高读书效率的4点经验

第一点:在正式开始阅读一本书之前,首先应花几分钟的时间阅读目录和结语。

浏览目录可以大致了解一本书在讲什么,阅读结语则可以加深对这本书的印象。同时对全书框架的认识,也方便我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哪部分重点阅读,哪部分可以粗略地阅读。

第二点:我常用的两种高效读书方法。

第一种是三遍速读法(速度由慢到快):在读第一遍时,在书上画线或做记号,标记书本的重点;在读第二遍时,就可以针对这些重点加强阅读。因为是读第一遍阅读后的精华区,所以阅读效率可以加快一倍,时间缩短至少一半;在读第三遍的时候,针对最重要的部份做总复习,要阅读的是读过第二遍后精华中的精华,这样阅读效率就可以再加快一倍,时间也可以再缩短一半了!【画线和做笔记的具体方法见下面的“附”】

第二种是由速读到精读法(速度由快到慢):拿到一本书,先使用“超速读书法”,然后再使用“普通速读法”和“精读法”。也就是通过超快的阅读速度,快速的“翻阅”一本书,对书籍的所有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并挑出重要的知识,用比较适合理解的“速读法”来阅读,最后再用“精读法”对精华内容阅读。

第一种适用于有质量的好书和有一定难度的书;第二种则适合相对简单一些的书。无论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对阅读速度、阅读效率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你在这方面的能力差的话,可以学习一下快速阅读,具体学习和训练可以参考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可以免费试用感受)。掌握快速阅读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理解和记忆效率;同时很快的阅读速度,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我自己的公众号(速读记忆)中也分享了一些快速阅读、高效阅读等的经验技巧,可以参考看看。

附:对于一本书,哪些是重点,该在什么地方画线、做标记?
画线、做标记对于高效阅读和理解一本书是非常有帮助的。但现实读书中,很多人都懒得去画、去标记,这其实是很不好的。你仔细回想一下,对于那些你只读过一遍,且没有勾画、标记过的书籍,你现在还能记得多少?
常人是不可能过目不忘的,对于加深阅读后的理解和记忆效率,画画重点、做做标记必不可少的。
①当你读到:新东西、有帮助、让你印象深刻的以及与自己思维不同的地方,都属于对你有用的内容,都可以是你的“画线”对象。
②根据你的阅读目的、需要,对相应的内容画线、做标记。比如你在看一本商业类的书籍,你的目的是找到一些“可以把生意做成功”的参考建议,那么:作者是怎么把生意做成功的,他采取了哪些行动这才是你需要知道的,需要“画线”的地方,而不是作者讲述的一些感人的故事、鸡汤。
③当你读到不理解的地方需要做个标记,当你读到后面或者读完之后,再折回来看看,是否对之前不理解的地方理解了,还是不理解,就要考虑查阅其他资料。如果你读到不理解的地方死磕,浪费时间不说,还会把你的阅读兴趣、激情给磨灭;如果你读到不理解的地方直接忽略,而不做任何标记,过后说不定就忘记了,这个“不理解”的点就可能会一直存在。
④当你在读到某一句话、某一段话、某一个事例时,有了自己的见解或联想,就记录下来。这些都是阅读中难得的收获,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不做记录,这些“灵光一闪”很可能就烟消云散了。
⑤当你读到觉得“对! 没错! 我想的果然没错!”的部分,不用画线!这往往只是“自我陶醉”,确认自己的正确对你的成长不但无益,还会让人变得偏颇,无法接受新思维与新方法。

第三点:阅读中要学着做笔记,读后要学会整合。

1)阅读过程中(一般直接在书本上勾画、记录):①遇到重要的、有趣的、有疑问的等的内容就记录下来,以备份查阅。②做好读书批注。也就是记录阅读过程中的阅读感受或感悟,比如你对某一句话、某一观点的理解、联想、灵感等方面,都要及时的记录下来。

2)阅读完之后(一般用笔记本或电脑来整理):①以知识框架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来整理书籍,主要是书本的重要内容提炼,也包括自己在读的过程中的一些理解和感悟。知识框架,特备是思维导图形式的笔记,有一个好处就是方便添加新内容,当我在后期的学习或阅读中有相关的新知识点、新体会,都可以加进去,促进知识的衔接,方便掌握和运用。②针对一部分书,比如看了之后很有感触的那种,我也会写一写读书感悟。

第四点:重温书籍

对于读过的书籍、内容,要经常去巩固。一方面是温习你的读书笔记,二是重读这本书(针对一些好书非常有必要,每次读你的理解和感悟都会不同)。 再好的知识、观点,如果你记不住或者短期内没用就遗忘了,那下次再接触再学习需要花费的时间就等于是重学。经常花点时间温习已学的知识,才能做到真正掌握这些知识,灵活运用。